新書介紹:Inside Steve's Brain
『如果我問我的顧客想要什麼,他們會回答我一匹跑的更快的馬』- 亨利 福特
最近上了一本新書『Inside Steve's Brain』,說的是蘋果賈柏斯對經營、設計的一些理念。我想大家對賈柏斯轟轟烈烈的事蹟一定很熟悉(特別是蘋果迷),在此不做贅述。我個人雖不是蘋果迷,但也深深的佩服他對設計的執著與相關產品的簡約。我一直覺得台灣需要的不是系統實作人才,應是軟體設計人才。設計是什麼?我所說的並不是什麼結構性設計、物件導向設計、架構設計等技術的東西。
而是態度。一種對設計的態度。
什麼是設計的態度?答案也許在這本書中。推薦各位看看。
一般而言,軟體工程裡都教我們系統分析時要做需求訪談,聽顧客的話。但在某個領域中,特別是創新的領域中,傾聽自己內心的渴望(對產品的渴望)是更重要的:我們如何能做出讓人能夠感動的產品?Steve 相當欣賞亨利 福特的一句話:『如果我問我的顧客想要什麼,他們會回答我一匹跑的更快的馬』。在顧客的框框下,你所開發出來的產品是不會感動人的,所以 Steve 在開發產品的時候是不做市調的,這相當有自信且冒險。但對 Steve 而言是行得通的,畢竟能讓一個工作團隊花『六』個月的時間調整一個 scrollbar 的人並不多。
這篇文章已張貼好多天,但未見有人提供意見,為拋磚引玉起見,談談個人的淺見如下:
回覆刪除「訪談」只不過是蒐集需求的方法之一,並非絕對必要,甚至有些被訪談的人也說不出他/她要甚麼,不過自從敏捷方法盛行以來,客戶或顧客扮演的角色益形重要,例如XP、SCRUM等敏捷方法的需求來自於user stories,基本上,user stories是由客戶提供的,如果你發展的是套裝軟體,需求就是來自於市場。
這本書是Leander Kahney描述Apple的CEO Steve Jobs的「豐功偉業」,其理念是否適合軟體發展者參酌值得探討,如果說:「在顧客的框架下,你所開發出來的產品是不會感動人的」,個人認為,至少軟體產品不在乎是否感動人,有如iPod之類,而是是否符合客戶或市場的需求。我在Q28諺語的意見箱提到,美國每年約有175000件軟體發展專案,其中有30%未完成就得取消,原因是客戶不滿意,如果你製造一種產品顧客不喜歡或不何用,顧客充其量不買了事,但客戶委託發展的軟體產品如果不滿意,就不是感動不感動的問題。Steve Jobs可能是一位「經營之神」,料事神準,所以不必做市調,但軟體與硬體並不相同,同時也非所有軟體發展者都是如此天才,因此Steve Jobs的事跡可參考,但不能做為一種principle或paractice,要不然軟體工程教科書的內涵恐要重寫。
我無意對這本"Inside Steve's Brain"做任何評論,如果你進入Amason網站,看看39位客戶對這本書的reviews,或許會有比較清楚的印象,我覺得大家有點「各取所需」,其實很多書籍都是如此,不足為怪。
做產品和做專案的性質不同。做產品需要一些開發者的創意與觀察,專案則大多需要聽顧客的話。蘋果的東西是屬於產品,當然需要像Steve Job的氣魄,但專案就不行了,所以不能一語概括之。
回覆刪除詳細去討論本書到底適合什麼樣的人,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觀點。但是,板主點到精神--態度
回覆刪除是態度,促使許多事後來變成相傳的豐功偉業
是態度引發了許多無法量化,無法預期的結果
無關乎職位、產業、階層
這樣的態度是台灣這一代更多人需要繼起,在下個時代需要傳承的精神。
不論是愛因斯坦傳,賈柏斯傳,Google傳乃至各領域成功人士的傳記或者文章,不論他們成功的路徑如何不同,但是那些面對無可預期的風險、挑戰、失去、落魄、執著的態度,卻無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