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專案管理」標籤的文章

無題

趁歲末,我花了一點時間,回憶一些各方對今年發表的諺語與部落格文章所提出的意見,雖然這些意見不能涵蓋全面,但多少反應一些現象,這種現象顯示國內軟工教育問題,就是學校的軟工教育訓練不能完全『 學以致用 』,也讓我這個開授軟工課程多年的教師匠有點『做白工』的感覺,嚴重一點說,有點誤人子弟。 話說,從今年2月20日薛教授post上去的『好人難為』一篇文章,以及最近Q39諺語:『Schedule是用來Delay的』說起,我覺得我們的軟體工程師似乎受很大的委曲,大部分的委曲都是說很難與老闆溝通,有人說溝通無效只好忍氣吞聲,或者默認,甚至乾脆打包走人(「好人難為」意見箱),『‧‧‧要不然抱怨變化永遠趕不上客戶的一通電話』(Q39諺語),甚至說如果客戶來個需求變更,那(專案)就要delay到天荒地老等等,是不是那麼嚴重,我想還不至於吧,不過我相信這些抱屈都是事實,也都是經驗之談,不過從軟工的角度來看,似乎並不希奇,雖然有幾位教授以及本人對這種現象多少有些解釋也提供一點意見,我相信這種現象並非完全無解,重點在於『學以致用』,要致用當然要『百鍊成鋼』,只可惜據我所知,許多學校的軟工訓練並未提供這種機會(包括我自己),例如世界上許多軟工界的『先賢』或『現賢』,提供不少設計軟體的方法(methodologies)、原則(principles)、或樣式(patterns),諸如Agile Methods,Protected Variations及其引伸的OCP、DIP、或Information Hinding等等原則,我不知我們的軟體工程師發展軟體時是否應用到這些『優美』的方法、原則、與樣式?但這些設計原則的確可以解決上述不少問題,我不相信當我們的工程師要應用這些方法‧‧‧時老闆會加以干涉,如果我們的軟體工程界發生這種干涉現象,『軟體工程學會』應該出面解釋甚至說服,學會有責任導正軟體發展的方向,而不是只開開會討論了事,這是我寫這篇不怎麼討喜的短文主要動機。

從支援部隊到賺錢部隊

最近景氣不好,許多公司的MIS部門開始接受到上級的指示,把部門內的產品做一些包裝拿到外面去賣。賣不好,部門的人事可能就得精簡。這對MIS部門的確是晴天霹靂,景氣好的時候公司需要大量的電腦化支援,所以雇用了不少的人,現在人力過剩也是事實,只好硬著頭皮來賣產品。 但是從支援部隊轉換為賺錢部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個人認為需要考慮幾點。從  開發者   來看,應考慮幾點 心態調整。 過去的MIS主要以支援為主,不是主要的生產部隊,績效的評估從模糊的『服務績效』變成明確的『獲利績效』。MIS人員是否做好了心理準備? 面對客戶 。過去MIS人員僅要面對自家公司的人員,自己人好說話,軟體有bug也可以互相容忍一下; 或者是習慣性的接受同公司的任何修改請求。現在必須全新的體認開發者與客戶之間的商業關係,制度化的客服與變更流程顯得更重要。 在產品方面,或可從下面幾點來看: 產品的獨立性 。MIS 所開發的產品通常並不完全,而是搭配其他購入的產品共同存在(所以MIS人員的職責有一部份就在於整合自家產品與商業產品)。顧客要的是一整套的解決方案,而不會單一的產品,所以你得與商業產品搭配一起販售,這時候利潤的計算與分配、甚至於是合作模式都需要好好的計畫。 企業機密 。MIS所開發的產品多半伴隨著企業邏輯,應該要考慮企業機密的問題。如果企業的弱點或漏洞隨著產品一起出去,讓競爭者有機可乘,便倒賠了一把。 產品的品質 。 為了配合公司的業務流程,MIS所開發的系統多半是修修改改的,架構、功能、實作方法都相當複雜,若要當成產品來賣,恐怕得好好整理一下。 在管理方面應該考慮 產品或專案 。MIS主管可能會有這樣的誤解:A公司與我們業務相同,我們可以將我們的產品直接或微幅修改後賣給他們。在這樣的狀況下,產品的價格會壓的很低。殊不知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、作業流程,軟體系統移植後一定需要很多的修改,成本一定不會太低。也就是說,主管所認為可以大量直接販售的產品其實是一個誤解,應以專案的方式進行。所以專案管理的能力得重新訓練才行。 組織調整。 需不需要將開發團隊由原有的MIS部門切割出來?切割的好處是MIS可以專心的服務原有公司,不需要為業務煩心。但原有系統的設計是分散在所有員工的腦袋中,要做清楚的切割的確有困難度。如果沒有切割開來,就得避免MIS員工在服務與客戶之中迷失,不能因為重服務而失了客戶,也不能因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