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種樹小故事看流程改善

今天上課前突然想到一個故事,稍作改變後用來跟學生講解流程改善。

某公司聘用一個員工上種樹,他需要鋤頭挖洞,將樹植下,最後再用鏟子把地鏟平。以他的速度一天只能種十顆樹,比老闆預期的進度差太多,於是老闆又聘了兩個人來幫忙,速度提昇了兩倍。

[from work harder to work smarter]
但是這樣的速度還是不夠快,而成本又太高已經沒有經費在聘用員工,只好想辦法進行流程改善。他仔細觀察三個員工的工作方式,發現花在工具的抽換花了太多的時間。於是他重新更換了三個人的工作:A 只做挖洞的動作,B 隨後將樹植下, C 隨後在將地鏟平。這樣的工作模式可以省去更換工具的時間,更棒的是,每個人更能夠把自己的工作做的專精,效率又提高了兩成。

[但,小心成為官僚流程]
這樣的流程跑了很久,員工來來去去換了許多次,但都保持一定的高效率。一天,老闆去看工地,發現A 挖玩洞後,C 緊接著把洞補起來填平,老闆生氣的說:『你們在做什麼?B君呢?』
『喔,他今天請假了』A 說。

最後這個笑點看似誇張,但在企業流程卻常見。許多人習慣了只知道follow 流程去做,卻不之所以然,所以很容易鬧出笑話。另一方面企業也常常不重視流程的教育訓練,所以常常空有好流程卻無法發揮最大的效用。

留言

  1. 滿有寓意的!看完想了一下。"企業也常常不重視流程的教育訓練",常讓底下的人只知道FOLLOW the rule卻不知道自己在幹嘛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有句話是說『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』,對發展軟體而言,『器』就是發展方法與工具,而且要用對的方法與工具,才能善其事,這位老闆可能用錯方法與工具,而且使用的流程也是錯的,而且漫長,如果他用挖土機挖土,相信只要一個人,在短時間內就可種好樹,流程也縮短,這就是所謂work smart,用三個人又換三個人去種樹,只不過work hard而已,如果挖土機是租來的,這就有如所謂『雲端運算』(cloud computing),如果這種觀念用在發展軟體,大功就易大成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針對薛教授post的這篇文章,再來談談流程(老人家比較囉嗦,抱歉)。

    2008年12月Ivar Jacobson在北京召開的『Asia Pacific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』做kenote speech,題目是『Getting Good Software Quickly and at Low Cost』,主要精神是說要發展好的軟體必須快而價低,而且好的軟體必須『有用』,『可延伸』與『可靠』,如何做到這種地步,其基本就是practice,practices諸如component,architecture,use case,iteration,user stories,CRC cards,Scrum,TDD等等皆是,這些practices將產生流程(process),當然要選對practice,才能產生對的process。薛文雖然是一種隱喻(metaphor),但顯然這位老闆用錯practice,以致產生沒有效率的流程,從事軟體發展者似應引以為戒。如果諸位對Jacobson的演講有興趣,可進入:http://lcs.ios.ac.cn/~apsec08點Keynote Speakers,記得郭譽申教授曾經有一篇文章介紹Jacobson的演講po在軟工部落格,標題為:『Process(包括CMMI)可以休矣』,CMMI是否可休矣,我不知道,因為我非CMMI專家也非信徒,但可以討論,不過我一向不喜歡"gigid, tightly planned development",Agile Alliance的宣言第一項"Individuals and interactions over processes and tools"或可參考。

    回覆刪除
  4. 在資源與工具不變的情況下,如果幾就流程角度看問題,流程設計上增加了"容錯"或"例外處理(Exception Handling)"概念,將可使原本流程發生的錯誤降至最低;舉例而言:當流程設計得夠周延,當B君請假事件發生,則進入另一個可行的修正流程(A,C君可能的合作流程),則可以避免所述的錯誤,問題是如何"早知道"可能"例外"的發生!!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CMMI是什麼?

TCSE 2017

CRC cards - 非正規物件導向發展技術